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
2004年12月30日,華夏上證50ETF成立,標誌著ETF這一嶄新的產品在國內萌芽而生,拉開了指數化投資發展的序幕。
過去20年,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化投資開啟了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曆程。產品數量從0增長至1038隻,最新規模達到3.78萬億元。產品類型不斷豐富,從最初的單市場股票ETF發展至跨市場股票ETF、行業ETF、跨境ETF、債券ETF、貨幣ETF等多種類型。
最近幾年,ETF更是跑出了發展“加速度”,整體規模突破1萬億元花了七年多時間,接著用了三年零兩個月時間就迅速突破2萬億元大關,突破3萬億元更是隻用了九個月時間。
多位業內人士表示,ETF從最初的小眾品種發展成為目前資本市場上資金流入的“主陣營”。這一成績的背後,是新“國九條”等政策落地顯效以及指數化投資理念深入人心的結果。
站在下一個二十年的新起點上,隨著ETF生態圈逐步成熟、市場有效性提升以及產品創新加速,我國ETF市場有望迎來發展大時代,長期發展空間可期。
國內ETF市場迎來20周年裏程碑
總規模達到3.78萬億元
2024年12月30日,中國ETF市場迎來了其發展的第二十個完整春秋。這不僅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裏程碑,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。
過去20年,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發展,國內ETF市場厚積薄發,產品從無到有,規模從小到大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Wind數據顯示,截至12月29日,全市場ETF總隻數達到1038隻,總規模達到3.78萬億元。從發展階段看,2008年之前ETF屬於起步階段,產品和規模都非常少;2009年—2017年,ETF進入穩步發展階段,但增速較慢;2018年之後,ETF進入快速成長期。目前,ETF覆蓋的資產圖譜基本完善,包括A股寬基、行業、主題、smart beta、跨境、商品、債券、貨幣等各大類資產,基本可以滿足投資者對各類資產的配置需求。
談及ETF發展二十年來的曆史變遷,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趙雲陽用一個關鍵詞“乘風破浪”來評價。他表示,過去二十年ETF的大發展,其基本的大環境是我國資本市場在不斷成熟,包括A股機構投資者占比不斷提高、資本市場有效性逐步提升。與此同時,𖧛越來越難獲取、投資者賺取收益更多來自資產配置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ETF產品憑借其資產透明、風險收益特征清晰的優勢,吸引了各類投資者參與,不少原先持有股票的個人投資者也轉化為了ETF投資人。
華夏基金相關人士也指出,國內ETF市場總規模實現3個萬億元級的跨越式發展,反映了我國證券投資指數化轉型的大趨勢。借鑒海外經驗,指數化投資趨勢是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、資本市場有效性增強、長期資金逐步入市的必然結果。目前來看,2018年以來國內ETF的快速發展趨勢也印證了這一規律。
總結過去20年ETF的發展成就,上述華夏基金相關人士概括為以下幾方麵:一是ETF得到市場和行業認同。非貨ETF規模的第1個萬億元用了17年,第2個萬億元縮短至2.4年,而第3個萬億元僅耗時約半年。
二是行業大單品的數量和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。目前已有若幹隻千億元級別產品,其中,代表性品種——滬深300ETF總規模突破萬億元,中證A500ETF總規模快速突破2500億元。
三是A股主要寬基指數體係實現跨越式迭代,寬基指數對中國經濟的代表性不斷提升。包括主要規模指數的市場覆蓋度不斷提升,同時能更均衡反映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特色寬基指數(例如)陸續問世,以及表征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科創創業指數逐步細化。
易方達基金指數研究部總經理龐亞平更是指出,ETF大發展背後,反映出被動型指數資金定價權提升。“股票型ETF成交額占全部A股成交額的比例逐年遞增,由2019年日均2%增長至今年9月24日以來日均6.9%,被動化投資趨勢愈發凸顯。”
“參考海外ETF市場發展經驗,以美國為例,其被動權益基金規模超越主動權益基金規模發生在2020年,彼時美國被動權益基金規模在股票市場上的市值占比已達到18.9%,而目前國內該占比為3.8%。未來,我國被動權益基金仍有較大的發展提升空間。”龐亞平稱。
股票型ETF占比達到77.89%
成為ETF市場主流
ETF大發展過程中,股票型ETF站在絕對的“C位”。
今年股票型ETF規模增長最為迅猛,成為市場最吸金的“利器”。Wind數據顯示,截至12月29日,股票型ETF規模升至2.94萬億元,相比2023年底的1.45萬億元,增幅超過100%。尤其是銀河證券數據顯示,截至11月28日,今年以來全部股票ETF基金淨申購達10047.75億元,史上首次年淨申購突破1萬億元,且超越過去三年淨申購總和。
資金流向顯示,跟蹤滬深300、上證50、中證A500等指數的寬基ETF大受歡迎,今年約90%以上的資金流入寬基ETF。尤其是9月24日以來,在市場反彈下,寬基ETF業績表現較為亮眼,投資者認可度進一步提高。ETF以其靈活、透明、費率低的特質吸引越來越多資金流入。
受益於資金追捧,股票型ETF的占比不斷攀升。Wind數據顯示,截至12月29日,最近5年,股票ETF在全市場ETF中的占比由68.89%提升至77.89%。從單隻產品來看,最大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規模達到3673.88億元,該ETF規模此前一度超過4000億元;易方達滬深300ETF規模也超過2500億元,華夏滬深300ETF、嘉實滬深300ETF、華夏上證50ETF、南方中證500ETF規模均超過千億元。
談及股票型ETF的發展,龐亞平表示,這一方麵是由於ETF本身透明度高、分散投資、交易便捷、費率低廉等特點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借助ETF開展投資。另一方麵,也得益於政策在加大對ETF發展的支持力度。如今年新“國九條”提出“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(ETF)快速審批通道,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”等。ETF開發效率提升、產品類型拓展、生態圈持續完善,有助於吸引各類資金通過ETF投資入市。
“未來,在政策大力支持發展的背景下,ETF市場規模預計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,股票型ETF作為ETF中可投資標的最豐富、認知度最高的品類,或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。”龐亞平表示。
最重要的是,ETF已經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工具,未來股票ETF有望在權益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。
對此,嘉實基金表示,今年以來,指數化投資蓬勃發展,增量資金通過指數產品持續流入市場。隨著中國基金業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,疊加投資者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強以及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,未來我國ETF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。
華夏基金也表示,未來股票ETF有望在權益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。近年來隨著A股市場大幅波動和指數投資理念的培育,指數化投資理念日益深入人心,並逐步嵌入資管生態鏈中。未來,以股票ETF為代表的指數基金將逐步成為承載居民理財資金的重要工具,並為機構資金提供高質量產品供給。特別是國內財富管理行業正在探索構建“投顧+ETF”模式,ETF最終有望成為投資者進行交易和資產配置、實現財富管理的主要工具。
巨頭紛紛降費
進一步促進ETF市場高質量發展
11月中旬,易方達、華夏、南方、華泰柏瑞、嘉實、華安等多家基金管理人一起宣布,調降旗下大型寬基ETF管理費率、托管費率,兩項費率統一調降至0.15%、0.05%,宣布降費的股票ETF規模合計超過1.3萬億元,成為市場關注焦點。
對此,華夏基金表示,頭部ETF降費是我國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和指數基金發展過程中的裏程碑事件。公募基金降費可以有效降低投資者的基金投資成本,吸引長期資金入市。
“中國權益ETF總規模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居前,但是占股市市值規模不足5%,低於歐美國家13%左右的水平。另外,海外經驗顯示被動化趨勢形成後往往有自我強化的傾向,即市場有效性提升、吸引資金流入指數基金、進一步提升市場定價效率的正向循環。最後,在政策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、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背景下,ETF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。”上述華夏基金人士表示。
同樣,富國基金量化投資部ETF投資總監王樂樂也認為,國內ETF降費可能是大勢所趨。放眼海外,ETF也經曆了持續降費的過程。
然而,在降費背景下,基金公司可用資源整體減少,ETF業務競爭加劇,考驗基金公司戰略布局,下一個20年ETF市場格局或將生變。
華夏基金表示,從市場格局來看,未來頭部化、精品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。借鑒海外經驗,頭部ETF管理人將主導核心寬基、行業主題等產品,而中小ETF管理人主要在策略風格ETF、主動ETF等細分領域發展,不同類型管理人都有適合自身發展的“生態位”。例如美國ETF市場中,寬基ETF和行業主題ETF的頭部產品基本屬於貝萊德、先鋒、道富三巨頭,頭部效應明顯。但策略風格ETF、期權策略ETF等產品的競爭格局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,很多基金管理人在某些細分領域建立並保持競爭優勢。
王樂樂也認為,未來,國內ETF市場格局可能會向“一強多特色”的局麵發展。這裏的“一強”,是指在跟蹤同一標的的多隻ETF中,規模最大的幾隻ETF可能會具備“虹吸”效應,吸引資金流入,導致份額和規模持續擴張;“多特色”則是指由基金公司提供特色化、差異化的服務,來提升客戶的ETF投資體驗,從而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。
多方合力共建ETF生態圈
伴隨著ETF品種不斷豐富、規模節節攀升、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,ETF生態圈逐漸形成,並促進ETF進一步高質量發展。
“未來ETF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多方合力。除了政策端持續優化完善ETF申購、流動性服務等配套機製,交易所也需要從持續豐富產品供給、研究優化ETF基礎製度、加強市場推廣等方麵發力,同時豐富ETF期權品種,完善風險管理工具。基金公司則需要加大產品創新力度,做好投資者教育,提升服務質量,更好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。”嘉實基金相關人士表示。
王樂樂表示,作為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和參與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,ETF具備“所見即所得”的特征,有助於提升投資效率、降低投資成本。然而,如何運用ETF給客戶創造較好的回報和體驗,或將成為ETF進一步發展的關鍵。在這個過程中,若能搭建完善的ETF投資策略和服務體係,或將對ETF的後續發展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。
王樂樂進一步表示,從海外經驗來看,ETF的資產配置功能對ETF市場的後續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。而這需要三方麵的建設:ETF投顧牌照的確認、ETF資產配置策略的建設和豐富、ETF產品尤其是跨境ETF的擴容。
在趙雲陽看來,未來ETF的突圍之道可以從兩個方麵來展開。從縱向來看,指數化投資發展,特別是ETF,是一個係統工程,需要內外部多部門協同,建設多方麵能力:一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整合能力;二是前瞻的ETF產品線布局能力;三是ETF運維與客戶服務能力。
“從橫向來看,ETF的馬太效應在海內外都非常顯著,原因是ETF需要資源和運維能力的較大投入,大公司這方麵優勢顯著。因此,對於中小機構而言,應該與各家公司的基因及能力基礎相結合,以差異化的戰略參與ETF競爭。例如,銀行係基金公司由於股東、客群優勢,發展債券類ETF可能更具優勢;由於股東方存在配置需求,保險係基金公司可以更注重布局寬基、紅利等ETF產品線。”趙雲陽表示。
創澎湃
迎戰下一個二十年
站在下一個二十年的起點上,各大基金公司正厲兵秣馬積極備戰,用優秀的產品和服務拚搏出新的精彩。
不少基金公司暢想未來ETF的創新方向。龐亞平提出ETF後繼創新突破的四大關注點:一是產品投資標的有望持續豐富。目前,我國ETF仍以A股寬基和行業主題為主,策略型和跨境型股票ETF、商品型ETF等還有較大的開發創新空間。
二是產品形式有望繼續創新。近年來,海外出現的主動ETF、杠杆反向ETF等創新ETF發展十分迅速,也可能成為未來我國ETF市場的發力方向。
三是風險管理工具有望持續豐富,包括股指期貨、ETF期權等,從而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需求,進一步完善ETF生態圈,吸引更多類型投資者。
四是投資者教育與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強。當前,我國投資者對ETF的認知程度整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,ETF持有人數量、占比相較海外仍有一定的差距,這也是行業需要著力突破之處。
“在促發因素方麵,一方麵需要基金管理人持續探索創新,結合海外經驗與國內市場需求,前瞻布局、因地製宜,不斷開發投資者有需求、願意用的ETF工具;另一方麵,需要行業繼續加強ETF投教,增進投資者對指數投資和ETF產品的認知,同時借助投顧等力量,幫助更多的投資者參與ETF投資。”龐亞平表示。
王樂樂也指出ETF市場的三大創新方向:一、產品種類多元化,涵蓋債券ETF、QDII—ETF等;二、投資策略的多元化,涵蓋多資產配置ETF、主動型ETF等;三、ETF投資方法論的多元化,涵蓋風格輪動、行業輪動等,力爭讓投資者更好地“駕馭”ETF這項工具。
華夏基金則提出,一方麵,策略風格ETF仍有較大發展潛力,未來基於質量、等權、低波、動量等多因子策略產品有很大創新空間。另一方麵,新質生產力相關ETF同樣值得重點關注。在國家高質量發展轉型背景下,科技創新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持方向,未來必定有更多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相關ETF誕生。
“運用期權的下跌保護、備兌增強等策略ETF,透明模式的主動ETF等產品近年來海外發展迅速,是新產品的主要發展方向。”趙雲陽也有自己的看法。